编者按:近日,西安市委宣传部官方媒体平台“文明西安”专题报道了我校哲学书院的原创历史剧《大儒张载》,展现该剧以文化人、以戏载道的创新探索与育人实践。该剧以北宋大儒张载的生平与思想为线索,围绕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”的精神内核,通过舞台艺术生动演绎其治学境界、民本精神与家国情怀,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。作为哲学书院“知行合一”育人模式的重要载体,《大儒张载》不仅深化了青年学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,更以沉浸式课堂的形式推动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。原文内容如下。
2024年11月29日,西安人民剧院座无虚席,由陕西师范大学师生创排的大型历史舞台剧《大儒张载》再次引发轰动。
当“张载”走出古籍变成“会动的理学家”,当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呼喊响彻耳畔,台下的目光也纷纷对准舞台。

演出结束后,人们意犹未尽在社交平台写下观后感:“演出很精彩,配乐很有代入感”“演员台词超好”“不忘初心,归来仍是少年”“我似乎也触摸到了你毕生追寻的生命的意义”……直击心灵的文艺力量,让许多观众心潮澎湃,也让大家对今年将走进各大高校巡演的全新升级版《大儒张载》充满期待。
一.缘起:让“大儒张载”变“陕西STAR”
在热播剧《清平乐》中,范仲淹在担任陕西经略副使时,曾赠书给一个年轻人,这个人就是张载。后来,张载成为北宋一代大儒,还传下那句流芳千古的“四为句”——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!
有人说,张载是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留下了震古烁今的华夏“精神绝句”;还有人戏言,年轻人千万不要读张载的“四为句”,否则会瞬间热血沸腾、心潮澎湃,因为这是无数学子“梦开始的地方”。

大儒张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?当代“书院”又该如何引导学子筑梦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?带着这样的思考,陕师大哲学书院自编自演舞台剧《大儒张载》,而该剧在2020年11月校内首演时即收到了师生广泛好评。
“2020年4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强调‘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’,张载创立的关学作为极具陕西特色的文化资源,在中华文明中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,必须传承和发扬,于是我们就在彼时张载诞辰千年之际,专门创排了《大儒张载》,以纪念先贤、教育学子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”谈到编演《大儒张载》的缘由,石碧球如是说道。
二.共创:从“关学研究”到“舞台共创”
当然,在文人墨客如过江之鲫的陕西历史文化长河里,大儒张载引发巨大反响,当然还在于其戏剧性的人生故事和独特的人格魅力。
从《范希文启智引航 张子厚问道中庸》到《汴京城论学逢贤 相国寺辩易遇友》,从《文德殿君前奏对 政事堂群贤论政》到《归横渠潜心立说 感奇梦抱道而终》,张载的人生就像剧中四幕演绎的那般曲折传奇,他的一生都在践行那句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,这也成为他留给后世极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“张载及其关学思想,千年来得到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认同和追求,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陕西地域文化的独特精神标识,我们希望把大儒张载的形象作为陕西的文化IP立起来,这对我们推动学生思想教育、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很有意义。”石碧球说。
2024年7月24日晚,赴希腊高校开展海外研学的陕师大哲学书院师生,将原创历史舞台剧《大儒张载》带到希腊克里特阿诺伊亚露天剧院,吸引了众多希腊民众以及来自世界各地游客的掌声。



“演出结束后,阿诺伊亚市市长、中国驻希腊大使分别会见了研学团队,当地高校及媒体也对演出进行了宣传报道,我们把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带到海外,在中希文明交流互鉴中贡献了陕西力量,这让大家很自豪也很振奋。”谈及走出国门的经历,石碧球坦言,《大儒张载》从校园走到国际的蜕变,离不开一次次碰撞交流的“共创”,让关学成为西方理解东方智慧的新窗口。
首先是与关学研究成果的共创。陕师大作为全国关学研究重镇,先后成立了关学研究室、关学研究中心、关学研究院等机构,并在此基础上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——张载关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和西安市关学研究基地,以陈俊民、刘学智、林乐昌、丁为祥为代表的三代学人40多年薪火相传,形成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关学学术团队,极大推进了关学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阐释,学校还创办了学术辑刊《关学与理学》,同时通过关学大讲堂、关学文化活动月等形式,持续推广关学研究成果。




▲图源:陕西师范大学、西北大学出版社
“编演《大儒张载》是对我们关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展示,也能让学生更切身体会如何为人为学,所以在排演过程中,剧组开展了一系列田野调查和主题实践,同时通过组织关学名家开设相关通识课程,邀请国内名家做客关学大讲堂,定期开展张载《正蒙》读书会、组织到横渠书院研学等方式,来加深大家对张载关学的理解。”石碧球说。
其二是学校与社会的共创。石碧球表示,为了推动《大儒张载》从校园走向更广阔的舞台,更好地承担社会服务功能,在陕西省、西安市官方的大力支持下,陕师大专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,做好工作统筹,并联合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组织召开多次专题研讨会,举办戏剧工作坊、戏剧沙龙,邀请知名作家、编剧、专家学者及专业演员、导演等,帮助师生提升剧本及表演品质。
在校里校外的共同支持下,《大儒张载》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都有了更完善的表现形式,不仅吸引了莘莘学子竞相试镜进组“沉浸式”感悟为人为学之道,还吸引了市民观众通过戏剧舞台,感受中华传统文化感染人、鼓舞人的磅礴能量。
三.前路:以“STAR”担当,助“文化突围”
从学术研究走向舞台艺术,如今,陕师大成为助力打造陕西文化IP、探索文化突围的“陕Star”,《大儒张载》也成为这项课题下的一部明星剧。
目前,该剧荣获“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”,入选“陕西省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展演作品”“西安文化惠民公益演出作品”,相关社会实践团队多次获评“全国暑期‘三下乡’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”“陕西省标兵团队”等荣誉,充分彰显了其社会文化和教育实践价值。

在石碧球看来,让张载“活过来”,让关学“火起来”,不是简单的历史复刻,而是用当代的眼睛重新发现传统,用思想伟力持续激活文化担当。
“今年上半年,我们将组织《大儒张载》走进各大高校巡演,目前一个主要工作就是对这部剧进行全方位完善提升。”石碧球介绍,比如要打磨剧本,提升讲故事的能力,将关学思想与当代精神交融,在戏剧张力与哲学思辨的交织中,以更加通俗易懂、接地气的方式去阐释其中的学术性和思想性,引导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使命和担当。
再比如加强立体化传播。“在当代人工智能、新媒体发展浪潮下,面向学校、市民、社会,如何通过立体化实现传统戏剧的传播效果最大化,如何去把大儒的形象立起来,我们当下必须去思考。”石碧球表示,比如可以用更适合新媒体时代传播特点的宣传方式,还可打造类似“朱子之路”这种很有影响力和延续性的研学品牌活动,进一步推动以文化人、以文育人。
古柏新芽,破壁而出,备受期待的升级版《大儒张载》,不仅将带来传统关学的现代表达,更是一所师范大学对“西部红烛精神”的当代诠释,正在关中沃土播下“为往圣继绝学”的火种,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写出新的陕西篇章。
报道链接:
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VeJhWlXQPCzF5ufA3NDteQ?scene=0&subscene=90